财新传媒
2012年07月13日 09:04

打破三十年坚冰——上帝粒子或已现身

(《南方周末》,发表也许有删节)

划时代的发现

7月4号,欧洲夏令时上午9点,欧洲核子中心的两场学术报告会和其后的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全世界粒子物理学家全神贯注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此前,6月22号,网上已经开始流传各种猜测,猜测集中在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是否将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即民间传说的上帝粒子。不久,我接到南方周末编辑朱力远的约稿信……

7月4号,北京的一些粒子物理学...

阅读全文>>
2012年07月07日 09:14

理性的胜利——从上帝粒子到引力波

理性的胜利——从上帝粒子到引力波

 

(《新发现》专栏,勿转)

我和编辑说好,这期写引力波探测。没有想到,6月22号,网上开始流传消息,欧洲核子中心(CERN)将于7月4号在日内瓦的总部举行两个物理学报告和新闻发布会,据说和希格斯粒子即上帝粒子有关。果然,到了7月4号,我们从两位代表两个不同的实验组的报告人那里得到确凿无疑的信息,大型强子对撞机经过去年和今年的搜索,发现了一个很像上帝粒子的新粒子。这个消息也打乱了我原来的写作计划,本来我想在...

阅读全文>>
2012年06月30日 21:09

赵老师的近体诗情结

 

(《人物》)

我知道赵忠祥老师写近体诗,该是博客如日中天的时候,大约是06年。那时赵老师写诗,所谓老干部体还不算彰显,我觉得他这么做无伤大雅。老干部退休之后,一部分去打麻将练气功,另一部分去学习琴棋书画,尤其是后者,是好事情。老干部体是近体诗中的一种,大意是老干部退休后学写近体诗,题材多是歌颂时代和革命的大好形势,所以“东风吹战鼓擂”虽然没有了,像赵老师最近这首写神九的“乾坤献瑞风长舞,龙凤呈...

阅读全文>>
2012年06月21日 09:31

衰退的记忆(2)

 

前面我说的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关系,是基于我自己的经验,和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Atkinson-Shiffrin模型类似。A-S模型比较简单,这个模型告诉我们,在瞬时记忆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在观察时灌注了注意力,那么瞬时记忆就成了短期记忆;在短期记忆的基础上,我们反复练习,就成了长期记忆。短期记忆输入,成了长期记忆,而我们回忆起长期记忆,就成了短期记忆。后来大家说,A-S模型太简单,于是就有了工作记忆...

阅读全文>>
2012年06月14日 09:37

衰退的记忆(1)

 

最近两年,我越来越容易忘事。主要表现在,有些事情,如果不提前一天提醒我,我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这肯定是记忆的某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大出问题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措施可以改善目前的状态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在网上学习了一下,将所得的相关信息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人的记忆分成三种,一种是长期记忆,比如我们小学时学的汉字,学了可以记一辈子,要达到这种记忆,需要反复练习。我们都有这种经验,比如...

阅读全文>>
2012年06月07日 14:34

与爱因斯坦讨论物理

 

《你错了,爱因斯坦先生!》是粒子物理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哈拉尔德·弗里奇的科普著作之一,德文版出版于2008年,英文版——根据译者邢志忠说,是德文版的简化版,出版于2011年。邢志忠和邢紫烟的中文译本出版于今年,主要根据英文版译出,难怪我觉得在短短的157页中文版中,要完全把握作者企图解释的所有物理有一定难度。

我喜欢这本书的形式,即是近代科学祖宗伽利略用过的对话方式,当然这种方式起源于柏拉图。对话方式容...

阅读全文>>
2012年06月03日 09:58

哲学家中的诗人

 

(为《文景》写的书评,勿转)

在这个从大学就要认真学哲学的国度,似乎每个人都是哲学家。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因为凡是被灌输过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人觉得哲学就是那些大而无当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夸夸其谈。这个被洗脑过程也使我在很长时间内厌恶哲学,觉得哲学家就是那些研究不了科学,同时又不愿意去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所以,这种洗脑做到的恰恰相反,是一种反洗脑的结果。

这种情况即使在我回来后的几年中也没有发生改变,...

阅读全文>>
2012年05月20日 09:33

粒子物理的新黄金时代

粒子物理的新黄金时代

 

(《科学文化评论》文章,勿转)

一般认为,粒子物理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那些年代,物理学家们透彻地研究了亚原子物理,包括结合核子成为原子核的强作用力,以及以beta衰变为典型的弱相互作用力。关于弱相互作用,56年中微子第一次被直接探测到,60年代人们还发现了第二种中微子,即缪型中微子,60年代晚期还发现了太阳中微子的短缺,这是第一次探测到中微子振荡的后果。关于强相互作用,60年代发现了众多强...

阅读全文>>
2012年05月13日 09:25

通知

 

该博客看上去在国内打不开,只有用代理才会打开。这是该博客开博若干年来第一次。

最近在这里出现一些讨论,我置之不理,若干天来也没有出事,但今天博客在国内打不开了。

我将删除一些过于直接的留言。

请大家在这里讨论的时候尽量谈科学,或者按照一些大网站的尺度,如新浪微博,否则我自己删帖。

博客需要存在,这个请大家谅解。

阅读全文>>
2012年05月13日 09:23

十万个为什么

(合页: 光速不变吗? 质量守恒吗?引力是怎么产生的? 空间能弯曲吗?)

 

合页1(狭义相对论)

李淼

1、 光速不变吗?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牛顿力学最大的不同是光速不变假设。在牛顿力学中,相对做匀速运动的两个不同的惯性参照性中的时间的变化是一样的;同时,伽利略的惯性原理是成立的:两个不同的惯性系中所有的物理规律是一样的。这个原理可以直观的解释为,如果你坐在一艘匀速运动的船上,或者坐在一列匀速运动的...

阅读全文>>
2012年05月04日 09:30

科幻会影响科学吗?

科幻会影响科学吗?

 

(《新发现》专栏,勿转)

说起科幻小说我们总想起法国的凡尔纳,英国的威尔斯,美国的阿西莫夫。我自己读过这些人的作品,特别是凡尔纳的,如《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环绕月球》。可是,谁是最早的科幻作家?凡尔纳不过是十九世纪人,威尔斯的早期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末创作的。他们都不是最早的科幻作家。

在近代科学时代,最早的科幻作家也许是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兼哲学家开普勒!他在1620年到1630年之...

阅读全文>>
2012年05月02日 11:02

在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演讲

 

最近没有新文章,先贴最近在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演讲。

阅读全文>>
2012年04月19日 09:09

科学的幽默

 

(《读+周刊》专栏)

在中国人眼里科学历来是件严肃的事。科学讲道理,所以严肃。近大半个世纪,中国人最讲科学,我们要建设一个科学的社会,发展观也是科学的。我们认为科学等同于理性,所以,搞笑诺贝尔奖在中国不怎么被看重。尤其是科学家,觉得那是一件与科学不沾边的事。我小时候的印象中,科学家不是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令人仰慕的人,就是陈景润那种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其实,这种对科学以及科学家的刻板印象都和西方的...

阅读全文>>
2012年04月11日 09:40

我的科学与文学

 

(《新发现》专栏,勿转)

我似乎从来没有在我的《新发现》专栏里谈过文学,尽管,我写现代诗的时间仅仅短于我写科普的时间。

最近,我的恩师在美国猝然去世,谁也没有想到。三月份我去位于长岛的石溪大学访问,就想,如果下半年或明年有机会就去看看他。去年他因为心脏问题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后来好转出院,还能为学生上课。今年他76岁了,本可以赋闲在家,但还是义务上课。在上课之外,他还与学生辈天文学家合作做研究,...

阅读全文>>
2012年04月05日 09:10

自由的风

缺乏地理概念的我,在来长岛之前只知道长岛有著名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以及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前者因杨振宁先生曾任教在华人社会名头响亮,后 者则参与了最近出了重要成果的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长岛由四个郡构成,其中两个郡靠近曼哈顿,同时也是纽约市的两个区,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中间那个郡 叫纳苏郡,我则住在最东部苏福克郡,因为我访问的石溪大学位于这个郡。这个郡面积最大,而我离长岛最东端还有很远的距离。

...

阅读全文>>
2012年03月28日 15:14

古诗词品读岂只“意象”?

(读+周刊,李淼有艺见

汉语古典诗词是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一。受过教育的人提到诗歌脑子里首先出现的大概是古典诗词;即使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也会从各种不同的媒介中接触到古典诗词。比如说,有一次我在网上说诗歌越来越边缘化,可是诗歌对汉语语言构成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有一位网友不乐意了,留言说:“语言来自生活和普通人,诗人不要孤芳自赏。”我就说:“谢谢使用来自诗人的成语‘孤芳自赏’。”宋朝词人张孝祥有一首...

阅读全文>>
2012年03月19日 14:40

佛学只是心灵学

(读+周刊”李淼有艺见“专栏,链接: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2-03/13/content_4975385.htm)

在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意识到也许自己浅陋了。然而,这确实就是目前我对佛学的理解,所以我就不避浅陋了。

过去,我和很多中国人一样,觉得佛学和多数宗教一样,是一种有神教。譬如,《西游记》中的释迦摩尼佛就是一位神通广大,连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都要尊敬和甘拜下风的神。对佛学开始正视并有所了解,是读了王朔...

阅读全文>>
2012年03月02日 15:28

字里行间的气味

今天与菠萝科学奖合作了活动《哪位作家写的气味更好闻》,我准备了一个备忘录。虽然在活动中我没有严格遵照备忘录去说,我觉得值得将备忘录以博文的形式留下来。下面是 备忘录。

(1-2开场)

3、我喜欢的气味

小时候喜欢闻汽车里的汽油味,但有人不喜欢,甚至晕车。我喜欢汽油味也许因为小时候坐车是奢侈的。被太阳晒过之后的棉衣、棉被的味道,小时候甚至喜欢樟脑丸味道。
较淡的花香,如腊梅香
香水味:香奈儿5号,香奈儿...

阅读全文>>
2012年03月02日 15:23

流言和事实

流言和事实

(《环球科学》专栏,勿转)

流言区别于谣言的地方是流言可能是事实,而谣言则是故意捏造的假消息或假信息,所以中文里有“造谣”这个词。凯斯•桑斯坦的On Rumors翻译成《谣言》并不妥,虽然rumor含有谣言的意思,但更为准确的对应是流言。

我认真解释流言这个词,是因为最近不仅在物理界流言多,年后,在中国整个国家都在为流言所兴奋。物理界令人兴奋的流言莫过于发生在高能粒子物理界的了,从去年开始,一直不断。最令人兴...

阅读全文>>
2012年02月16日 11:19

更多的期待——黄金时代

(《新发现》专栏,勿转)

最近我为南方周末写了一篇文章,题为《2012年或为物理学突破年》,展望刚刚开始的2012年高能物理即将来临的突破。这些突破在去年年底已经露出端倪,即是去年12月13号欧洲核子中心举办的两个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组的联合学术报告,报告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两个最大的探测器的最新结果,包括可能看到的希格斯粒子的迹象。如果这些迹象是货真价实的,那么我们预计这两个实验今年可以实实在在俘获绰号为上帝粒...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