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发现》专栏,勿转)

我似乎从来没有在我的《新发现》专栏里谈过文学,尽管,我写现代诗的时间仅仅短于我写科普的时间。

最近,我的恩师在美国猝然去世,谁也没有想到。三月份我去位于长岛的石溪大学访问,就想,如果下半年或明年有机会就去看看他。去年他因为心脏问题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后来好转出院,还能为学生上课。今年他76岁了,本可以赋闲在家,但还是义务上课。在上课之外,他还与学生辈天文学家合作做研究,去世的前一晚还用skype与其他人讨论学术问题。

我这次借这个专栏写写文学,一来很快将在国家科学图书馆做讲座,讲座名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现代文学观》,用崔卫平老师的话说,拗口;二来,也算是纪念我的恩师。按说,现代文学在消费时代越来越边缘化了,文学与科学向来也是两种很难融合的文化,我怎么就谈起现代文学了?年轻的时候,目睹恩师在做学问之外,涉猎科学史、哲学、宗教和文学,我并没有多大共鸣——除了科学史。所以可以排除来自他对我的直接影响。我在微博上说:“老师爱学问爱做科普,喜欢写随笔。我跟他做了两年宇宙学同时自学超弦理论。后来我写科普,热爱文学都是偶然诱因导致。有人说我在这些方面受老师的影响,其实不然,他在国内时大谈波普尔和哲学、宗教时,我并不感兴趣。现在年龄到了,想不到我竟然在这方面变本加厉。我想有些人终归是要走这条路的。”

所以,“有些人终归是要走这条路的”也许是唯一可信的理由。科学研究本来出自人类的好奇心,到了今天,多半人研究科学是出于名利的需要。一个人年纪渐长,可能会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有的人会越来越热衷于名利,所谓老年戒得。而另一些人会走向内心,文学和艺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内心需要而创作的。当然,更有一些人会走向哲学甚至宗教。

最近在读一本极好的西方文学史,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徐葆耕的《西方文学史:心灵的历史》。书名道出了文学的秘密: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创造和需要,主要来自心灵。而科学呢?仅仅是出于好奇心吗?可能没有这么简单。远古的时候,人类处于文明的黎明,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种子都在宗教里面。有人研究过一些岩画,发现岩画并不是早期人类为了写实而写实,岩画与原始宗教有密切关系。那些岩画描述一种冥想的精神状态,以及早期人类对自然的一种体认。这是科学最早的形式,也是宗教的起源,当然,岩画同时是艺术。中国商周青铜器上往往见到的饕餮等李泽厚所说的狞厉之美,有另一种解释。当年我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觉得李泽厚的解释很合理,狞厉之美,听上去多 好。后来读了查建英等人的《八十年代》,其中阿城说,这些饕餮纹云纹等等,使得古代人们吸毒之后产生宗教体验,这些纹动起来了。如果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那么科学和艺术是同源的,都起源于原始宗教。

其实,基督教和科学也有极深的渊源。现在一说起西方基督教,很多国人觉得它压制了科学。其实,基督教为科学的兴起有过历史贡献。首先,很多早期科学家来自基督教内部。其次,基督教有可能回答了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西方的一种观点是,基督教相信世界是有秩序的,有定律。Law,原意是上帝的法律。有个老生常谈的说法,西方文学艺术受到两希传统的影响,希腊和希伯来。来自希伯来的影响就是基督教,上帝可以看成是人类理性的最高代表,从而宇宙中一切遵循规律,人类也要有所约束。而希腊的传统则更加尊重人性,强调个人自由。两希传统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是理性约束和个人解放的矛盾。

西方科学影响所及,除了使得人类的经济和技术极大发展,反过来,人越来越受到技术的反制。我们觉得个人的空间越来越小,在工具理性主义之下个人成了一个高速运转机器不起眼的环节。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现实主义让位于现代主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时期,或者说是经济高速增长期。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起步得晚,速度远高于西方当年的速度。今天,虽然中国的城市人口仍然略少于农村人口,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是空前的。我看到的一份资料说,1990年中国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城市有31座,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增加到37,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增到118。毫无疑问,城市化带来了很多好处,也带来了很多坏处,更为每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在我个人眼里,每个人,不论他做什么,是公司的白领,还是进城打工的人,都生存在狭小的空间里。我们正在同时经历西方历时百年的各色各样现代化过程的现象。我们得到的爱和付出的爱越来越少,很多人成了爱无能。当然,科学家也不能逃脱这个大环境。

所以,大约五年前,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写现代诗,这样一发不可收,因为我在文学的宇宙里找到心灵的住所。9个月前,我开始写文化专栏,文学内容占了主要部分。我不知道我的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随笔的,我认识他的时候,是1982年,那时他46岁,我就读过他的科普和随笔。想来他对科学史、文学的热爱要早于我。我期待文学艺术不会因为消费社会的更加发达变得更加边缘化,恰恰相反,文学艺术将和科学一样,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也许有一天,我们将生活在一种文学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氛围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不仅觉得物质生活很丰富,我们将觉得心灵的生活同样丰富。

话题:



0

推荐

李淼

李淼

341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男,1962年10月出生。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包括超弦理论、量子引力等。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