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科技日报的李伟给我提了几个问题,下面是我们的问答。

1、问:老师,您写博客的时间长,而且更新的速度很快,(我自己也写过博客,周围也有朋友写,包括流水账内容在内,都不可能有您这样更新速度)并且能保证无论谈生活、谈科学都言之有物,您可否透露一下,这其中的动力来源于什么?每位访客的留言您都尽量回复,我们很感动。但这会不会影响到您平时搞科研的时间?您是如何权衡这些的?

答:

我更新博客不算快的了,有人每天更新(如科学网的武夷山老师),有人甚至一天更新几次(如和菜头)。

言之有物恐怕是我和很多人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不可能每天更新。我不喜欢那些记流水账的博客,也不喜欢心情日记式的-如果你是明星,这么做也许有道理,毕竟有一大群粉丝等着这种心情日记,如果是普通人,心情还是留给自己吧。另外,我也不喜欢那种写得很长,其实水分很大的博文。如果你要卖弄文采或耍嘴皮子,那么专门写一篇文学性的博文。

(注:将回答发给李伟后我才注意到,我上面那么说似乎有指每天更新的博客有言之无物之嫌,这不是我的意思,例如武夷山是少数经常更新而言之有物的人,这和他的积累有关)

我的动力就是有很多人喜欢看我的博客,目前用google reader订阅我的博客的人数是一千四百多人,这个数字还在上升,大约以每月一百的速度上升,而且我相信订阅我博客的读者大多数是喜爱阅读科学以及文化的本科生以上水准的人,我觉得我的劳动有价值。另外,我的一部分博文其实是写给科普杂志或媒体的文章,这些文章是我乐意写的,因为我觉得科学传播是和研究一样有价值的工作。再有,码字对我来说是和有些人看电视看新闻一样的消遣,我是不怎么看电视看新闻的。像写诗那样的事情,则是净化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了。

我平均两天到三天更新一次,回复也很快,不会影响我的其他工作。其实,一个研究者需要应付会议、报告、各种各样文字表格和材料所花的时间比维持一个博客花的时间更多。老实说,我每天花在阅读非科学类的书籍上的时间要多于花在博客上的时间-我是打字很快的人,更新一个有内容的博客需要2个小时,最多3个小时,更新一个聊天博文只要一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其实,我的博客的一个副产品是和学生交流我的对当下研究的看法,以及宣传自己的研究。

2、问:您在博客里提到过“科学博客”,但它似乎跟“科学家写博客”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科学松鼠会的群博,他们也叫它“科学博客”,但作者很多是科技口的记者编辑、还有理科专业出身的博士生以及科学爱好者。那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博客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博客”?

答:

科学博客可以多样化,我反对单一-我们不是处在一个强调多元,其实是恢复多元的时代吗?我认为,凡是部分内容和严肃科学有关的博客都是科学博客。

3、问: 您怎样看待科学家写博客这个问题?有人担心成果或思路被人过多了解,也有人认为可以促进交流,您认为应该如何权衡这其中诸多问题的关系?

答:

我不会将没有成型的想法在博客上透露出来,的确我是担心想法被他人利用的。可是,对于一个大家都没有办法的难题,反而可以将随想写出来,因为通过交流可以活跃思维,并不需要担心别人“偷”你的想法,因为这还不是一个想法,只是“胡思乱想”。

我觉得我的博客的主要内容还是谈对已有工作的看法,以及想办法推动我觉得有意思的研究方向。也就是说,站得高些,将具体问题和具体细节留给和同行面对面的讨论。

4、问:有人感慨科普文章不好写,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写不了,有专业少文采的人写不好。您觉得科学的普及,我们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博客若要健康发展起来,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而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答:

老实说在科普方面我不敢说我有什么心得,毕竟我距离我喜欢的那些成功的科普作者所做的还很远,例如George Gamov和Carl Sagan。科普本身也不必一体化,这和我对你的第二个问题回答一样,我们需要多元,科学界和科普界应该和一个生态社会一样,没有多元性,这个社会就会走到绝路上去。

科学普及,在做到科学性的时候,可以尽量做到有趣,也可以尽量做到形象化,或者做到传递一种研究科学的直觉。我觉得凡是能够让读者觉得有收获的,或者有挑战的,或者快乐的(思考和理解的快乐),都值得提倡。中国的科普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也取得不少成就,但和发达国家比无论是量还是质都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科学博客,还是尽量多谈科学,少八卦,更不要打架。我个人认为,只要你认真地谈科学了,不论读者多寡,还是一个好的科学博客。问题和条件,其实都出现在我上面谈的几样,科学不多甚至没有科学,不是好事情。我们可以谈社会问题,可以娱乐,但你的定位就不是科学博客,是大众博客。

5、问:最后一个,跟受众有关的,科学家写博客,如何能做到既传播了科学知识,使广大读者(网友)受益,同时又能避免因专业知识的枯燥而造成小众阅读的问题?

答:

学会用直觉谈科学,真正懂了你谈的问题,你一定可以将内容写得一点也不枯燥。当然,文笔要好,这个可以练出来。尽量避免过去八股式文笔。

最后,我很快将这个问答贴出来,这也是更新博客的一个“偷懒”的办法。

(发博时想加几句,这是针对科学网“猜想”和“反猜想”的有感而发。

我觉得在自己的博客上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科学“猜想”,哪怕是专家眼中明显错误的猜想,但必须允许别人的批评,就像你允许那些外行的起哄一样。

我自己绝对不会那样做,一来于学术无补,二来外行特别是那些对科学标准一无所知的人的起哄只能破坏我自己的名声。

对于那个猜想,我不发言,因为已经有很多专家包括郝老师这样的人说话了。我私下也早问过很多专家的看法了,这次科学新闻做新闻,是应该的。)

话题:



0

推荐

李淼

李淼

341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男,1962年10月出生。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包括超弦理论、量子引力等。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