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理财一周副刊专栏)

在开始动笔的前两天,我在微博上问大家谈点什么好,得到各种回答,从建议谈科幻的到建议谈三毛的都有,看来文学还是大家很关注的对象。各种建议中,盛可以的建议我觉得最合适,她说,谈谈你心目中的文学吧。

文学以及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文学真是一件复杂的事。还是在微博上,某著名女网友说,一个人一辈子读几本书就行了,不是什么书都是开卷有益的。第二句话正确,第一句话大概就不正确了。“一个人一辈子读几本书就行了”这是针对她目前的状态,也许过几年,状态变了,可读的书就多了,当然也有可能根本就不读书了。我的回答是,读书看机缘,这和听音乐一样。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听流行音乐,一个人可能从小就热爱古典音乐。而介于中间的,就是我。我是从去年开始热爱古典音乐的。古典在80年代曾经火过,但我是个逆反心理严重的人,什么流行我偏不听什么。

 

其实,读书也是这样,一个人可能一辈子读《故事会》这样的书,或者一辈子读武侠。也有像我这样的,40岁前读武侠,45岁开始读诗写诗,最近开始读那些别人看起来非常枯燥的小说,例如尤瑟纳尔的小说和黑塞的小说。所以我才说,你喜不喜欢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要看机缘。

我真的在回国之前基本只读武侠小说,柏杨写的历史也读一点,其余就是在网上读乱七八糟的文章了。当然,每个人小时候一定也读过与当时“现实”有关的故事性强的书,例如我曾经喜欢过文革时期的《艳阳天》,喜欢写战争的小说。后来又喜欢读解禁的书,如《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上大学后,喜欢大仲马和福尔摩斯探案故事胜过《安娜卡列琳娜》。回国前,那时我也就35岁刚过,开始读王小波的小说,后来对王小波评价最高。最近,喜欢黑塞关于个人心灵的小说,似乎又上了一个台阶。从这个过程来看,读什么层次的书,真的和读书多少以及机缘有关。

我心目中的文学,现在只有一种回答,就是让我心灵触动并帮助我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书,而理解社会和历史反倒在其次。萨义德写过一本书《论晚期风格》,考察了贝多芬等艺术家的一些晚期作品,认为艺术家越到晚期越成熟和深刻。朱天文在演讲《站在左边》特别强调了晚期风格,洁尘也写过《提笔就老》,说的是文学到了成熟期应该是一个人的晚期风格。这种风格也许是像修炼了多年的僧侣,终于看到了开悟的那点光明。从整体来说,这种文学是重心理的,重心灵体验和心灵内省的,从尘世走向某种精神世界,是一个人和自己内心上帝的对话。

当然,我不反对其他种类的文学,例如介入现实世界的,说故事的,谈情感的,科幻的,甚至玄幻的。每一类型都拥有大量读者。但我觉得每一类型中都该有某种最好的写法。比如写介入现实的作品,最好是50年后读起来读者还能有收获,而不能像当初那些伤痕文学,今天不再有什么人来读了,即使读了,也会觉得进入文革或反右时期的本质太浅了。其实在中国,除了个别作家和诗人外,真正的文学还没有起步。 

话题:



0

推荐

李淼

李淼

341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男,1962年10月出生。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包括超弦理论、量子引力等。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