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随感老师在我的《诗歌PK科学》下留言:

“诗歌 vs 科学,或者更一般的,艺术 vs 科学,是一个迷人的话题。其中一个有趣的问题,想借博主的宝地,提出来供大家议论。

顶尖的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在从事高度创造性的活动,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问题是,艺术家的创造力 (creativity) 是否比科学家的创造力更胜一筹?不少人认为,二者是可比拟的。另一种观点是,艺术家的创造力确比科学家的创造力还更高一筹,因为前者是完全不可重复的。例如,李白之后再无人能写出李白的诗了;假如爱因斯坦当年没有发明广义相对论,大家相信几十年后就会有人发明它。”

 

谈到牛顿和爱因斯坦,我们从来都有一种敬畏的心情。这很容易理解,这种数百年才出一次的人物没法不让你敬畏。这样的人物为什么数百年才出一个?我觉得有两条,第一,他们的理论和发现改变了科学甚至世界。第二,他们的贡献不是单方面的,而几乎是全方位的。在牛顿,是力学、万有引力、光学和数学;在爱因斯坦,是布朗运动、量子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统计物理,甚至据说EPR悖论的文章至今每天被引用一次。

我完全同意随感的看法,即使爱因斯坦不发现广义相对论,几十年后也有别人发现,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全方位的理论物理学家,大约几十年后不会出现。

但这些和随感的论点无关。他的主要论点是,科学是可重复的,艺术是不可重复的。我大致同意他的看法。如果不是爱因斯坦,他的广义相对论很可能被Mie或Abraham或类似的人发现。当然,类似等效原理的发现需要一种直觉强大的天才。

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就在那里,你发现或不发现,定律就在那里。甚至,有人说数学定理的最佳证明,也在上帝自己保存的那本书里。你证明或不证明,最佳证明就在那里。自然,需要直觉强大的天才才会发现,例如素数是无限的那个证明,或Perelman的关于Poincare猜测的证明。问题在于,即使欧几里德不发现那个无限个素数的证明,别人也会发现。

艺术和诗歌不同。即使是古典艺术,如文艺复兴的绘画,一些经典画家也很难被重复,达芬奇只有一个,米开朗基罗也只有一个。诗歌,李白的风格独一无二,当然有很多后来效仿。效仿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你只是效仿,没有人会称你为李白第二;第二是你效仿他的风格还真达不到他那个程度,艺术风格是个人的,而不是大众的。有个人商标在那里。

再比如唐代的诗人李商隐,他的无题诗在唐代甚至整个现代之前是独一无二,他的意象的隐秘性和个人化,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南辕北辙。我越到后来越喜欢李商隐,我甚至说他是唐代唯一具备现代性的诗人:意象的独特和隐秘,语义的多义性,等等。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司空图总结的24诗品,几乎没有李商隐的风格,只有“含蓄”和“委屈”接近。但司空图的含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而“委屈”是“似往已回,如幽匪藏”,还是不得李商隐的要领。

唐代诗人李贺更加独一无二,他的风格几乎是无法模仿的。

艺术到了现代,由于对古典程式的突破,更加多样化,个人风格化更加明显了。比如,梵高是独一无二的,毕加索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觉得,艺术确实不是发现的,是创造,或者是个体的独特体现。

科学的个人化不在于他(她)的发现,而是他如何发现的,最后,写到论文中,你连论文的文字的自由度都不大。例如,我修改学生的论文,尽量抹平他们自己的语言风格。

我说一句很不成熟的看法,语言天赋与音乐天赋是相通的。比如我此刻我写这篇博文在听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如果声音大了就干扰我写博文。但音乐似乎与绘画不同,两者互不干扰。

很多人认为艺术也是发现。我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贝多芬第五交响乐是发现还是创造?如果是发现,他不写会有别人写?

发现和创造没有高下,只有不同。

接着我说一点这篇博文后面的一些跟贴中提出来的问题。

皮皮说:“李白還是不要玩方程比較好, 否則弄出個 “東方宇宙系列” 那樣的創作, 不知要作何感想。”

皮皮其实是指出艺术和科学的不同。科学是严谨的,存在在那里的,而艺术是个人的,可以自由发挥的。两者都需要想象,科学在固定的框架中发挥想象,艺术是一种触动人心的想象。好的科学家不见得可以做一个好的艺术家,同样,好的艺术家不能做一个好的科学家。只有极少数人能身兼两者特长并做到极致,达芬奇是一个,歌德也是一个。我觉得爱因斯坦很有艺术天赋,例如他的文章语言优美同时准确,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韦典拿说:“老大不能这么比啊, 即便是本人做的诗, 相信后人也不可能写出来。”

可能。但存在三种可能。1、韦典拿是语言天才,写出的东西不但是好东西,别人也很难模仿。2、语言独特,但不是让他人感动的语言,别人也难模仿。3、语言不独特,例如网络语“有木有”,谁都会写会说。

“科学家第一流的创造比艺术家第一流的创造更加难得。”

当然我不同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与很多物理定律一样难。牛顿爱因斯坦所以少,不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某个物理定律,前面说过,他们是全方位的,改变了历史。

任何行当,做到第一流都极难。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写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当然远远难于写一篇跟风的垃圾论文。

kuaidao说:“有些民科的理论也是不可重复的,只有他本人才会这样想,难道这说明民科比爱因斯坦更有创造力?”

毫无疑问,随感老师没有说不可重复是创造力,他举出李白和爱因斯坦,而不是用打字机的猴子和某些民科。

我在律在说:“对李白、杜甫的诗歌,一个小学生念到5、6年级(聪明的小孩还可以更早)大体就可以理解“床前明月光”、“感时花溅泪”了;而对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是念到理论物理的研究生也未必敢轻言完全理解了。从这点上说理论物理需要更高的智力。”

这混淆了可理解性与创造性。

语言与某些逻辑学的因素,据说在我们的基因中已经有了。但语言的发掘和学习确实比数学和物理速度快以及容易。其实这更说明了多数人可以直接欣赏文学,少数人才可以直接欣赏科学。但多数人能够欣赏的东西不代表创造起来就容易,不然你也试试写篇文章一百年后被收入小学课本?

铭之刻说:”科学之所以显的没有艺术更有创造力,或许是逻辑和客观事实把语言限制了······也是更精确了。扩大语言的领域和局部细化语言的结构,感觉应该同等层次的吧。。因为人好多时候都不清楚自己作为人所拥有的语言能力。“

完全同意。

就我有限的写诗经验,我觉得要写出美丽的完全是我自己风格的诗歌来比我写几篇普通物理论文要难多了,其实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你需要深度发掘自己的语言能力,而且要有信心。其实研究物理何尝不是这样?

话题:



0

推荐

李淼

李淼

341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男,1962年10月出生。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包括超弦理论、量子引力等。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