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粒子物理的黄金时代,物理学家们发现了很多粒子,确定了亚原子世界的两个重要基本作用力(弱力和强力),以及建立了所谓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这个模型自建立后,不断地得到新的验证,物理学家们穷数十年精力和财力,只能进一步验证这个模型,没有发现超出这个模型规定范围的新物理。也许,中微子质量算是标准模型之外的,但并没有改变这个模型的外貌。

除了中微子质量,粒子物理世界最后一个发现是6种夸克中最重的那个夸克,顶夸克。这个标准模型中迄今最重的粒子是质子重量的172倍,1995年在美国费米国立实验室被发现。整个欧洲努力打造的最大粒子加速器LHC(大型强子对撞机)已经运行一年多了,到目前为止,尚无新发现。这台超级机器的直接目标是发现标准模型的最后一个粒子,希格斯粒子,就是那个经常被称为上帝粒子的,但似乎还需要积累更多的数据以及继续提高能量才能发现。

 

在LHC作出真正的发现之前,费米实验室的前最大加速器Tevatron一直在做最后努力,因为这台巨型机器即将关闭。今年四月,在这个加速器上做实验的小组之一,CDF(费米实验室对撞机探测器的简称),声称发现了一种标准模型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验物理家在四月四号将他们的文章放到网上,以后一个礼拜就有理论家发出数篇文章提出各色各样解释。当然,也有很多理论家表示怀疑,认为这完全是统计涨落,等CDF积累更多数据之后,这个所谓新物理现象将彻底消失。当时这个现象的置信度是3.2个标准误差,就是说,有千分之五的可能是假的。千分之五在粒子物理学中不是一个小数,所以很多人才不相信。

五月三十号,CDF实验组在布卢瓦的一个会议上声称,这个现象的置信度已经升高到接近5个标准误差,也就是说,只有两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是假象。现在,很多理论家开始坐不住了,因为这样高的置信度往往意味着真正的发现。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这个现象是真的,那么,CDF到底发现了什么?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现象。首先,费米实验室这台加速器上被加速的粒子束有两种,一种完全由质子组成,另一种完全由反质子组成。质子和反质子束被安排在探测器上碰撞,物理学家通过观测碰撞后的产物来推测发生了什么。在质子和反质子碰撞后,产物往往很多很复杂,只要标准模型允许的原则上都有。现在,CDF实验组集中注意力在一个特殊的过程上,即产物是一个带电的中间玻色子(中间玻色子是除了顶夸克外最重的粒子),以及两个强子喷注(喷注往往是夸克等粒子引起的粒子流)。这个物理过程被观察到的几率依赖于两个喷注的总能量。物理学家们发现,当总能量达到1500亿电子伏特时,几率最大。

在粒子对撞机上,观察某个具体物理过程时,如果几率突然在某个能量上变大往往意味着有新粒子出现了,这是量子力学中的共振现象。当某个分支的能量刚好达到某个粒子的质量,这个粒子很容易产生,然后衰变成别的产物。在这里,人们怀疑一种过去我们完全未知的粒子被生成,然后衰变成两个喷注。

那么,这真是一个迄今为止我们没有遇见到的粒子吗?物理学家Tommaso Dorigo认为不是。他确认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但原因不是未知粒子,而是实验者们过去对其它过程了解不够精确,在计算时没有用正确的减除法。关于这一点,也存在争论。幸运的是,费米实验室加速器上还有另一个独立探测器实验组,他们应该也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了。另外,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两个小组,ATLAS和CMS,也应该有了足够多的数据以供分析。不过,Tommaso Dorigo说,我们还需要耐心地分析数据,因为这四个实验组必须独立地分析数据,否则对其他过程类似的理解也会导致同样的“新发现”。

物理学家们已经有很多年在粒子物理领域没有新发现了,不论是实验家还是理论家都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情绪,这可以理解。过去发生过很多次可能的意外“事例”,但随着数据的增加都逐渐消失了。但这次和以往不同,这一次的“事例”可信度很高,不会随着数据增加而消失。但,也许另一个意外的原因导致这个“新发现”,即我们过去对已有的物理的测量和计算不够精确。

在物理学家郁闷的同时,有人透出极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我前面提到,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粒子物理的黄金时代,随后几十年是非常苍白的时代。有人觉得,随着宇宙学观测以及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运转,我们将进入一个超黄金时代。一方面,大型强子对撞机在一个足以探测标准模型之外的能量上运转,不出意外,将发现一些令人惊奇的新物理;另一方面,宇宙学观测告诉我们宇宙中95%左右的能量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物质,而是暗能量和暗物质。宇宙学观测加上地面和空间对暗物质的探测,也将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消息。同时,也不排除大型强子对撞机上会出现暗物质的踪影。如果以上期待都能实现,我们当然会进入一个超黄金时代。但这毕竟有些一厢情愿,所以,我个人觉得,只要有一个期待能够实现,我们已经足够幸运了。

(《新发现》专栏,勿转)

话题:



0

推荐

李淼

李淼

341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男,1962年10月出生。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包括超弦理论、量子引力等。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