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分答很火,我也上了分答。分答有个身份介绍,我的介绍比别人长点:院长/科学/ 职场/诗人/斜杠/八卦。

一下子列了六个头衔,中间自然出现五条斜杠。斜杠是什么意思,也是一个头衔或职业吗?当然不是。最近流行斜杠青年,英文原文slash,出自何典?原来有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双重职业》,里面出现了斜杠青年的说法,就是一个人身兼至少两种职业,比如说导演/作家,里面就出现了斜杠。导演/作家跨界的力度自然还不够大,真正的跨界,在我看来,得横跨文理两界,比如说物理学家/投资人。我认识的斯坦福教授张首晟就是物理学家兼投资人,自己有一个投资公司。

最厉害的横跨理科和商界的大概是詹姆斯·西蒙斯,此人做过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数学系主任,和陈省身一道发表过著名论文,到现在在数学界和物理学界还有巨大影响。1978年,西蒙斯跨界商界,开了一家投资公司,主要投资商品期货和其他金融工具,名字叫文艺复兴科技公司。2007年他自己盈利28亿美元,2009年退休。2015年,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大约拥有650亿美元。西蒙斯有了钱后,给母校捐了很多钱,还成立了西蒙斯数学研究所。

你看,懂物理懂数学的人也可以挣钱。在后工业时代,跨界越来越重要,知识越来越重要,因为很多服务不涉及生产,个人也许就可以成为独立的服务提供商,分答只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小小尝试。换句话说,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时代以知识和创造力作为标志。

回过头来解释一下我的很多斜杠。院长是我目前的职务,原则上,我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物理与天文学院的院长。科学不用解释,我做了半辈子物理学。职场就有点奇怪,为什么我会懂一些职场?其实,职场和科学挨得很近,都是理性的事业,这是为什么管理科学后面有科学两个字。所以,我在较长的介绍中提到:用理科思维回答社会问题,例如如何在职场中成为优秀的人。诗人,我已经做了8年。八卦,谁都会。当然,斜杠有点多余,有了这么多“头衔”之后,自然就是斜杠了。

 

在分答上,经常有人问我,李淼老师你是如何做到跨界的?另一个问题是,那么事情每天做得过来吗?坦率地说,好为人师是人的一大问题,我如果回答,就是好为人师了;如果不回答,人家会失望。

对第一个问题我有一个标准回答。我会说,我花了几十年时间研究物理,严格地说,从大学学习开始,一直到现在,花了38年,幸好我上大学比较早。花了这么多时间研究物理,不论做得好不好,至少熟门熟路了。2000年左右我开始做科普,那时基本上在网上免费做着玩,到那时为止,物理学我也算投入了22年,是不打折扣的22年。这个时候开始“跨界”写科普,并不会耽误物理研究本身。

 

然后就到了2008年,在阅读诗歌几年之后,我尝试写诗,断断续续也写到今天,8年时间。总结下来,就是先将一件事做熟了,再做第二件事,第二件事做熟了,再做第三件。此时,回过头去做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往往事半功倍。一件事,切忌半瓶子醋。如果斜杠来斜杠去,都是半瓶子醋,这算哪门子跨界?别人会认你吗?当然不会。坦率地说,科普直到今天我才觉得自己做得不错。写文章呢?不算写科普只算我开博客,我也写了差不多十年。

所以,跨界,也要讲究专业,否则不是跨界是混事。最近,冯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只做一件事,还是几件事》,他谈的是公司专业化,指出多数成功的公司专业化做得好,不是多元化,尽管成功的多元化公司也有。专业化成功的公司有微软、苹果、Facebook,这些公司专注自己擅长的事情。拿冯仑的观点搬到个人身上,也成立。多数人还是专业化明智一些,少数人去跨界。冯仑说,专业化最大的好处是做事不累,个人何尝不是如此?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那么事情每天做得过来吗?确实做不过来,只好咬牙做,好在我的效率不算低。有些东西,其实现在也在慢慢放弃。

本文曾发表于7月2日《南都周刊》。图片来自于网络。

话题:



0

推荐

李淼

李淼

341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男,1962年10月出生。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包括超弦理论、量子引力等。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