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高考生有九百多万,录取人数七百万,录取率不小于75%,基本与去年持平。我大广东的高考人数75.4万,全国第二,当然和人口第一大省相称。

当年,我1978年高考的时候,参加高考的人数过了六百万,录取率只有7%,考上大学真和中了举人一样,整个县城都知道。每年放假回家,左邻右舍争着请吃饭,真的很风光啊,基本上风光了四年还多。现在,考大学虽然一点都不比当年轻松,可是上大学真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你上了一本,人家上了清华北大,你上了清华北大,人家出国留美,更不要说不少人还去了常春藤大学呢。

录取率这么高,大学毕业的人数也多,就业很麻烦。因此选什么专业就成了一门学问。虽然我不过问高考很多年,还是有人问我如何选专业。

 

我一直持有读理科最有用的想法,这也符合国情,中国读理工科的,与读文科的比例大约是7比3。西方有人为此现象担忧,他们担忧的不是我们,而是他们自己,觉得二十年后中国学理工的人数可能达到西方世界的总和,那时,中国的竞争力可能会超过西方。

现在,我鼓吹跨界论,认为未来世界技术革命不断,技能单一的人类工种会减少。未来,也许精英阶层还需要你在某一个专业出类拔萃,而普通工作则需要你文理商交融。

举个例子,我儿子今年刚毕业,他就选修了两个专业,经济和数学,并且顺利地拿到了两个本科学位。他将来打算做什么?既不做经济研究也不继续钻研数学,他计划从商,或者在金融界混。想在金融界做好,数学不好是不行的,当然,有了经济学的底子,看事情的境界会高些。

 

当年的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依然适用,但需要加上点别的。比如,一个学物理的学生,毕业后不想从事专业研究想立刻就业,那么,就得懂点其他东西。物理学给你打好看问题有逻辑有系统的底子,但要从事具体的职业,就得花时间了解这个职业的需要。学物理从事别的行业有的是成功的例子,张朝阳是清华物理学毕业的,后来考上了很难考的CUSPEA,去麻省理工继续学物理,甚至还做了博士后。豆瓣创始人杨勃也是清华毕业的,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比张朝阳晚了五年。

张朝阳杨勃还不是跨界跨得最成功的物理系学生,我知道的最牛物理跨界达人,是比张朝阳大十岁的默克尔,毕业于莱比锡大学物理系,1986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我就不继续列举学物理跨界成功的人士了,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豆瓣看一个帖子《大学学物理可以干什么》。

当然也有学化学的做到一国首相的,这人就是撒切尔夫人。学数学的呢?我一时想不起哪位政治家是学数学的,可是,华尔街被学物理和数学的人统治了好些年。

有个著名的数学家西蒙斯创办了一个对冲基金,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每年回报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多。这样,他就有钱来支持他过去在里头做过教授的大学了。

其实,我特别看好学医的。有些人觉得现在医患关系很可怕,弄不好被捅一刀。但是,如果将来医疗业放开了,自己开个诊所,同时在大医院兼职,最有前途了。

 

最后,我还是要谈一谈做学术之路。有一小部分人上大学是为了将来做科研,这部分人如何选择专业?很多科学家建议大家选自己最有兴趣的专业,我不这么看。我觉得擅长高于兴趣,有兴趣的不见得是最擅长的。

我认识不少人,明明动手能力强,偏偏选择研究理论,而且还选择特别难的理论。还有些人,明明几何题到手一画辅助线就证出来了,却偏偏相信自己是金融天才,打算去炒股。可是你明明直觉不行,心理承受力很烂,好好研究数学不行吗?你喜欢什么并不等于善于做什么、会做什么,所以,比兴趣更重要的是擅长。但是,要真弄明白什么是自己最擅长的并不容易,甚至读了大学也没有弄清楚。这不要紧,读研的时候继续试,一直试到知道为止。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文2015年7月发表于《南都周刊》。

话题:



0

推荐

李淼

李淼

341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男,1962年10月出生。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包括超弦理论、量子引力等。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文章